學習更多心理保健知識,立即加入LINE好友⇀

焦慮症症狀有哪些?7 大焦慮症種類一次看!

焦慮症不只是簡單的情緒低落,更是一種會影響日常生活的心理問題。

隨著日常生活壓力的增加,許多人可能更容易陷入焦慮的情緒中。

有些人會突然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或者是無法擺脫的不安,甚至會影響生活和人際關係。

以下本文將介紹不同種類的焦慮症和其常見症狀,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焦慮情況。

焦慮症會有什麼症狀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是一種心理疾病,會讓人感到過度焦慮和擔憂,嚴重者甚至可能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1]

引發焦慮的原因以及結果因人而異,但通常會帶來一系列身體上的不適,且發作的時間點也難以預測,往往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發生。

了解更多「焦慮症」:焦慮症會自己好嗎?焦慮症狀、發作原因與自我治療

焦慮症症狀可能包括多種面向,包含生理反應和情緒、認知反應,這些症狀會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生理反應

焦慮症症狀包括心悸、胸悶或疼痛等,並且會伴隨著心跳加速、疲乏,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症狀。

輕度焦慮症患者還可能伴隨著失眠、手抖、月經不規律、食慾減退、頭暈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瀕死感的負面感受。

此外,尤其是「焦慮體質」的人,在面對壓力時,如上台演講或考試,可能會感到心跳加速、出汗、甚至肌肉會緊繃,或是胃部不適、頻尿。

這些反應源自於腦神經系統的活動[2]

由於對外部刺激的敏感,使他們容易陷入過度擔憂、睡眠質量不穩定、注意力下降、記憶力受損等負面狀況。

此外,焦慮的狀態下,自律神經系統也可能出現失調,引發肩頸緊繃、頭痛、胸悶等症狀,這些都是身體應對壓力和焦慮情況的反應,以提高警覺性因應可能的威脅。

以下統整了焦慮症可能會引發的生理症狀:

  1. 腦神經:過度擔心、睡眠障礙、淺眠、煩躁易怒、注意力下降
  2. 自律神經失調:心悸、呼吸不順、腸胃不適、頻尿、冒汗、手抖
  3. 自主神經警戒:肩頸緊繃、頭痛、胸悶、腰酸背痛、肌肉緊繃痠痛

了解更多自律神經失調: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7種行為,關鍵前兆及如何改善?

情緒、認知反應

焦慮症伴隨著負面思維和情緒狀態,使患者容易對事物進行過度詮釋,並影響情緒和生活機能。

許多患者同時伴有憂鬱症狀和情緒,有時情緒激動,緣無故地發怒,對什麼事情都看不慣。

也可能會對事情感到過度擔心或焦慮,甚至是看似平常的瑣碎小事也可能引起極大的情緒反應。

這些負面狀態讓患者失去生活和應變的能力,從而對生活缺乏信心和樂趣。

此外,患者也會陷入自我放大的情緒循環,過分重視自身行為或外貌,害怕被他人評判或批評。

同時也可能表現出過度警覺的特點,對自己的身心狀態過度關注,常常會將正常的生理變化解讀為疾病的徵兆。

最後,患者可能會過度分析自身情況,擔心自己會失去控制、發瘋或失去理智,進一步增加焦慮感。

若看完上述的焦慮症症狀後,仍無法分辨自己是否患有焦慮症。

也可以簡單花個一分鐘,試試以下的「焦慮測驗」,讓你更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

線上測試焦慮症狀:如何知道是否有焦慮傾向?簡易焦慮症狀測試

在面對壓力時,可能會有心跳加速、出汗等症狀

焦慮症種類

焦慮症可分為多種,過去學者按照症狀的發展和表現,將焦慮症分為 7 種類別:

廣泛性焦慮症 (GAD)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是種長期病症[3],會對許多事情過度焦慮及擔憂,如工作、家庭或人際關係等,但並不見得像其他焦慮症與特定情境有關。

廣泛性焦慮症的發病年齡範圍很廣,但較少在兒童時期發病,好發在 20~30 歲的成年人,且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

也由於各年齡層擔憂的事情皆不盡相同,完全治癒的比例也不高。

廣泛性焦慮症還會伴隨一些身體症狀,包括煩躁不安、緊張或容易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肌肉緊張。

由於常常處在過度擔心、不安等高壓狀況下難以放鬆,會伴隨睡眠障礙、腸胃問題以及自律神經失調等狀況,也可能與其他焦慮症或憂鬱症同時發生。

若未能妥善治療,長期下來甚至會導致憂鬱症的發生。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會對許多事情感到過度焦慮及擔憂

恐懼症

每個人都會有害怕的東西,例如怕黑、怕昆蟲或怕高等。

若平時不容易遇到這些刺激,其實不會影響生活;但若情況嚴重,就會形成恐懼症。

恐懼症 ( phobias ) 是指對特定事物產生強烈懼怕,嚴重者即使只是聯想到該事物,也會引起症狀。

恐懼症的類型有很多,美國精神醫學會 (APA) 則根據所害怕的事物或情況,分為以下 3 種類別[4]

  1. 特定恐懼症
  2. 廣場恐懼症
  3. 社交恐懼症

特定恐懼症是最常見的類型,指的是對特定事物的極度恐懼,例如:怕動物、小丑,或怕黑、怕打雷等等。

此類型的恐懼症通常會在兒童時期便出現,而且通常只會持續一段時間。

「特定恐懼症」也跟家族遺傳相關,讓家庭的所有人都害怕相同事情。

「廣場恐懼症」則會讓人害怕待在難以逃離的公共場合,例如:電影院、擁擠的商店或大眾交通工具,甚至對於離開家也會感到異常恐懼。

許多患者都會有恐慌症的症狀,出現身體不適、冒汗、發抖或心悸,甚至會有憂鬱、酗酒等問題。

「社交恐懼症」則是專指過度害怕面對人群、和他人交流或參與社交活動。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在社交前後都會感到嚴重的焦慮和不自在,會盡可能遠離社交場合。

常見的例子是害怕在公開場合演講、認識新朋友或在公共場合飲食等。

若不清楚自己是社恐還是內向,也可以透過簡單的小測驗,檢查自己是否有社恐的特徵?

了解更多「社恐測驗」:如何分辨社恐還是內向?透過社恐測試發現真實的你

廣場恐懼症會讓人害怕待在難以逃離的公共場合

強迫症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會讓人產生不想要的想法和感覺,從而導致執行無意義的重複行為。

強迫症通常好發於青少年及成年早期,也容易併發焦慮症、憂鬱症等身心症狀。

根據估計,患有強迫症的機率大約是 2~3%,且男女罹患的比例相當。

強迫症可以分為「強迫想法」和「強迫行為」2 類:

「強迫想法」會出現反覆且持續的想法,使人產生焦慮、恐懼或厭惡等情緒。

例如:重複疑慮/回憶,擔心某些事情不完整、順序、對稱性,或是害怕遺失或丟棄重要的東西等。

因此大多數強迫症患者會透過行為來緩解強迫想法的痛苦。

而「強迫行為」則是指一個人為了回應強迫觀念而被迫執行的重複行為或精神行為。

例如:反覆檢查、清潔和洗滌,計數、過度偏好或避免某些數字,或是以特定方式排序或安排事物等行為。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也提出一套標準[5],只要符合以下特質,就要小心自己是不是患有強迫症:

  • 有強迫想法、強迫行為或兩者兼具。
  • 每天花費在重複且無意義行為的時間超過一小時。
  • 這些過程是痛苦的,並且會影響日常生活。
  • 這些症狀是自發性的,而非其他因素所導致。
  • 這些症狀不能用其他心理健康狀況來解釋。
強迫症患者會透過行為來緩解強迫想法的痛苦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是指曾經歷過或目睹重大或創傷事件,例如天災、重大意外、戰爭,或暴力霸凌等[6]

他們會產生與該事件相關的強烈、不安的想法和感受,並且可能會對相關事物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及反應。

許多人在創傷後三個月內出現症狀,並且通常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也會與憂鬱症、焦慮症身心健康問題一同發生。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經常出現生理上的病徵;例如:血壓和心率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緊張、噁心和腹瀉等症狀。

或是因為身心受創而導致情緒敏感,變的容易受驚嚇、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感到緊張、難以入睡等。

創傷事件會反覆在腦中重現或夢見,患者有時也會經歷「閃回」(flashback),再次經歷創傷的情景,引發之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

患者可能會避開談論相關話題及感受,有些患者甚至會失去對創傷事件的記憶,以此避免二度傷害。

有些患者會否認以前的創傷事件引起現在的心理問題,會感情麻木、對事物失去興趣、遠離朋友、孤立自己。

若不清楚自己是否患有創傷壓力症候群,可以透過簡單的「PTSD測試」來進行判斷。

曾經歷過或目睹重大或創傷事件容易患有創傷壓力症候群

高功能焦慮症

從學生時期到出了社會,身邊往往有那麼幾個人總是特別成功,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完美。

然而,在這樣優秀完美的外表下,其實內心卻可能感到擔憂、焦慮,也許很難理解,但凡事做得完美,也是一種病。

高功能焦慮症(High-Functioning Anxiety)是由心理健康作家 Sarah Schuster 所提出,指那些在各個方面保持高水準的人,內心卻在與壓力、自我懷疑和不安全感的恐懼中掙扎。

高功能焦慮症通常好發於內向人格身上,即使這些人已經有所成就,還是會被恐懼綁架,有許多知名人士就是罹患高功能焦慮症。

他們可能會表現出焦慮的跡象和症狀,並伴隨獨特的行為,例如:

害怕失敗,在意他人評價,也因為害怕讓別人失望,所以會努力滿足周圍的人,但也同時犧牲了自己的需求。

會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力求完美,即便休假也難以放鬆,仍不斷檢討自已,怕自己閒下來。

常常想太多、鑽牛角尖,對很多事都過度思考,也會進行很多自我對話,不斷回想過去所犯的錯誤。

也會因為緊張而出現某些習慣,例如:不停說話、擺弄頭髮、咬指甲等。

然而,高功能焦慮者也善於隱藏自身的焦慮,也因此常常得獨自承受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此外,還有一些生理症狀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失眠、疲憊、腸胃不適等。

高功能焦慮症患者容易因緊張而出現咬手指等行為

社群焦慮症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改變了人與人的互動方式,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保持聯繫。

此同時,我們愈來愈容易受到它的影響,導致心理上的焦慮感,形成所謂「社群焦慮症」(social media anxiety disorder)。

社群焦慮症是指在使用社群媒體時產生的焦慮感,可能源於與他人的比較,或是不被他人所認同接納的擔憂。

患有社群媒體焦慮症的人也會因為短時間無法查看或更新社群帳號而感到巨大的壓力和焦慮。

有研究顯示,長期成癮地使用社群媒體,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自尊心,還可能導致社交退縮、孤獨感和情感困擾。

花太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也會導致眼睛疲勞、頸部疼痛,更嚴重甚至會導致肥胖、營養不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心臟病等疾病出現。

然而,當代生活讓人難以戒除社群媒體,若想擺脫社群焦慮,可以從減少用量開始,降低滑手機的時間。

若擔心日常生活受到社群媒體影響,關閉訊息通知,能夠避免生活或工作被打擾而分心。

也可以追蹤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長,合理分配每天的使用時間,或是選個時段不使用社群媒體。

讓自己拿回主導權,有意識地「主動」查看,而非「被動」地拿起手機。

社群媒體焦慮症患者會因無法查看或更新帳號而感到焦慮

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是一種心理疾病,主要的特徵是離開親密對象時,會產生過度的焦慮。

這種焦慮感不僅在生理上表現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更會在心理上引發害怕、不安和無力感。

這種情況通常在兒童時期出現,但經歷過重大壓力事件成年人也可能患有分離焦慮症。

如果沒有獲得及時治療,甚至長大後還有可能會出現社會適應或人格障礙等問題。

造成分離焦慮症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是缺乏安全感和依附感的童年經歷,例如:父母長期爭吵、家中有人驟逝或父母過度苛求。

此外,父母及親人的過度保護、溺愛,也可能導致在成年後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

父母的過度保護、溺愛容易導致孩童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

焦慮症迷思

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

許多人會有疑問:自律神經失調就是焦慮症嗎?

雖然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可能會經歷焦慮情緒,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律神經失調就是焦慮症。

自律神經失調主要涉及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失調,會導致心跳不規則、消化問題、睡眠困難等症狀。

自律神經一般不會無緣無故輕易失調,大都是由於長期壓力與作息的不正常所導致。

焦慮症則是一種心理健康疾病,會表現出過度焦慮和擔憂的狀態,也會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和肌肉緊張等生理症狀。

然而,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

有時候是先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這些身體的不適感未能改善就會產生焦慮的症狀,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同樣,心情焦慮及沮喪也容易使自律神經失調情況惡化,擔加劇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此外,焦慮症患者的情緒起伏較大,和一般人相比,更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

但是,若無法自己是否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焦慮症的人,最好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和診斷。

血清素幫幫忙作者:血清素幫幫忙
由食品技師、藥師、心理師組成,集結各專業領域,撰寫心理保健知識文章。專為生活壓力大、高焦慮的現代人,創建出高品質的內容網站。 深入認識作者群

您好,我是本站的站長Brian,如果我們精心撰寫的內容有幫助到您,歡迎分享及轉發給您的好友們,這是我們提供更多優質內容動力。有任何問題也歡迎隨時透過 LINE 聯繫我:@goodmood.tw

加入社群討論:
goodmood好心情色胺酸
【好心情】維持身心健康、幫助入睡
好輕鬆goodmood下班維他命
【好輕鬆】晚上吃的B群,充分休息
好精明goodmood滿分腦磷脂
【好精明】成績奪高分、靈活精明100分
好氣色goodmood煥光鋅鐵錠
【好氣色】專為女性高效補充鋅+鐵
好青春GoodMood陽光橙皮素
【好青春】專利天然植萃青春因子
色胺酸食物 色胺酸食物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