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素是一種內分泌激素,與快樂、幸福的情緒有關,又被稱為「幸福因子、快樂激素」。根據實驗發現,憂鬱症患者比起身心健康的人,大腦中的血清素較為缺乏。
血清素可能跟遺傳、生活習慣、曝曬陽光有關。但血清素與憂鬱症的關聯,仍未有確切的定論。透過規律運動、曝曬陽光、飲食均衡,有助於增加血清素。或遵循醫生指示,使用血清素藥物。
血清素是「自律神經」中,調控情緒的「神經傳導物」。
特別是與快樂、幸福的心情有關。
透過腦部檢測儀器發現,當人們在運動過後、飽餐一頓,或感到開心情緒時,體內的血清素會明顯增加。
此外,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憂鬱症患者比起健康的人,大腦中缺乏較多的血清素。

血清素是什麼
想要了解血清素,就要先認識「自律神經」與「神經傳導物」。
自律神經
無法透過意志控制的反應,就是透過自律神經來調控。
例如:心跳快慢、體溫調節、腸胃蠕動,甚至情緒的變化。
當自律神經失調時,就會發生如:腸躁症、肌肉緊繃,甚至焦慮與憂鬱的情況。
神經傳導物
讓我們先想像一下:當手突然被熱水燙到的時候,會反射性地瞬間彈開,然後才漸漸感受到疼痛。
在這極短暫的過程「摸到熱水→瞬間彈開→感受疼痛」,其實並非同時發生!
而是「神經傳導物」用極快的速度,在身體中傳送訊號。任何的反應、反射、情緒,都是藉由神經傳導物的運作。

血清素是一種調控「自律神經」的「神經傳導物」
大腦是自律神經與傳導物的大本營,血清素扮演重要角色,主宰人的情緒反應。
血清素缺乏、神經傳導物低落時,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過度憂鬱、悲傷、焦慮、興奮等反應。
除了血清素以外,其他神經傳導物(如:多巴胺、乙醯膽鹼、GABA)間互相調控,間接影響多種生理反應,如:憤怒、焦慮、食慾、認知、學習、記憶、噁心、睡眠等等。

血清素不足的3個原因
儘管憂鬱症的成因複雜,但目前學界主要認為:憂鬱症與血清素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
有哪些情況會造成血清素不足呢?
1. 飲食
飲食均衡,對於血清素健康十分重要
一種稱為「色胺酸」的營養素,跟血清素的形成有關。
色胺酸因為無法自行合成,必需藉由飲食攝取,因此又被稱為「必需胺基酸」
富含色胺酸、有助於血清素的食物,例如有:雞胸肉、早餐燕麥片、牛奶、鮭魚片、黑芝麻、葵花籽、堅果核桃等等。

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的每日攝取量」:
每天建議攝取含60公克的蛋白質食物,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豆魚蛋肉一掌心、果種子一茶匙」。
除了色胺酸以外,維他命B6、維他命B12、鎂、鈣的補充,也相當重要。嚴重缺乏時,也可能間接造成血清素不足。
這些礦物質、維生素,能「協助」色胺酸、血清素。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營養素。
均衡的飲食對於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許多人都曾有這樣的經驗:當飽餐一頓後,感到十分滿足、開心,甚至有些興奮;當飢餓、或食慾不振,而感到悶悶不樂。

2. 壓力
壓力過大可能影響血清素不足
外在的壓力,會導致身體分泌一種稱為「皮質醇」的內分泌激素。
皮質醇會造成血清素減少,產生感到壓力大、沮喪的感受。
了解更多皮脂醇:什麼是「壓力賀爾蒙」皮質醇,9種降低皮脂醇的天然食物
3. 體質
血清素不足,可能是天生或遺傳
天生的體質差異,也是造成血清素不足的關鍵。
某些憂鬱症患者,因為帶有血清素不足的基因,因而比一般人更容易患有憂鬱症。
能透過療程、藥物的協助,維持大腦中血清素正常運作,減少血清素不足而對生活的影響。

增加血清素的方式
飲食均衡、規律運動,是增加血清素的不二法門。
學習如何提升血清素:想增加血清素一定要吃藥嗎?其實有4個不用吃藥的方法
當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嚴重到影響生活,就可能需要借助藥物的治療。
抗憂鬱藥,是增加血清素最有效的方式
血清素藥物,主要是一種稱為:SSRI(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藥物。
血清素藥能更有效的增加血清素,當憂鬱症狀嚴重、迫切需要改善時,通過藥物療程,能獲得更快速的改善,也是增加血清素最有效的方法。
血清素藥物的機制為:回收血清素、減少血清素代謝,因而讓血清素在體內快速累積,增加血清素的含量。

但強大的藥物效果,總會伴隨著副作用
血清素藥物的副作用,例如:噁心、頭痛、失眠、嗜眠、排汗增加、性功能障礙等等。
還要特別注意,因為各國食品、藥物法規的不同,國外代購的睡眠保健食品中,也含有一種血清素藥物。了解更多:5-HTP是什麼?台灣非合法的保健食品,要小心副作用
使用血清素藥物之前,必需先諮詢過醫生,並採取適合的藥物療程。切勿自行服用、貿然停藥,以免造成更多副作用。
好心情產品推薦
好心情GoodMood色胺酸膠囊,採用專利色胺酸成分配方,專為台灣人體質設計。能有效提升色胺酸吸收率、減少副作用。
色胺酸有助於心情愉悅、幫助入睡、營養補給。並由食品技師、藥師、心理師共同合作研發,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國際ISO/GMP認證、SGS檢驗通過合格。
是值得推薦的好心情保健食品:了解產品資訊
參考資料: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Miles Berger, et al. The Expanded Biology of Serotonin. Annu Rev Med. (2018)
- Young SN, Leyton M. The role of serotonin in human mood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sight from altered tryptophan levels. Pharmacol Biochem Behav. (2002)
- Richard DM, et al. L-Tryptophan: Basic Metabolic Functions, Behavioral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 Indications. Int J Tryptophan Res. (2009)
- John D Fernstrom. Effects and sid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non-nutritional use of tryptophan by humans,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2012)
- Kroes MC, et al. Food can lift mood by affecting mood-regulating neurocircuits via a serotonergic mechanism. Neuroimage. (2014)
- Lindseth G, Helland B, Caspers J. The effects of dietary tryptophan on affective disorders. Arch Psychiatr Nurs. (2015)
- Cowen PJ, Browning M. What has serotonin to do with depression?. World Psychiatry. (2015)
- Jenkins TA, et al. Influence of Tryptophan and Serotonin on Mood and Cognition with a Possible Role of the Gut-Brain Axis. Nutrients. (2016)
關於作者

畢業於台灣大學,領有國家高考食品技師、經濟部保健食品工程師、經濟部食品品保工程師等等證書。從事主導保健食品研發、食品安全與法規諮詢。 認識作者群
您好,我是本站的站長Ryan,如果我們精心撰寫的內容有幫助到您,歡迎分享及轉發給您的好友們,這是我們提供更多優質內容動力。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隨時透過 LINE 聯繫我:@goodmood.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