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是常見的心理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調查:每 25 個人就有一人患有焦慮症,全球約有 3 億人患有焦慮症。[參考]
女性的發病率略高於男性,症狀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出現。
焦慮症常見的症狀,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感到不安,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
雖然焦慮症已有完善的治療方式,但目前僅有約 1/4 的患者正在接受治療。
本文將介紹不同種類的焦慮症及其常見症狀,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焦慮狀況。
焦慮症有什麼症狀?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患者容易感到過度焦慮和擔憂,影響行為與認知能力。[參考]
造成焦慮的原因因人而異,通常會引發身體上的不適。發作時間難以預測,往往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發生。
了解「如何克服焦慮」:焦慮症會自己好嗎?焦慮症狀、發作原因與自我治療
焦慮症的症狀涵蓋「心理、生理」層面,對於自律神經、軀體神經、情緒反應、認知反應造成影響。
ㄧ、生理層面
焦慮症會影響「神經系統」,導致心悸、胸悶、疲憊、心跳加速和肌肉緊繃等症狀。
可能伴隨失眠、頭暈、食慾減退等問題,或在表演、演講、考試等情況下,出現心跳加速、出汗、腸胃不適或頻尿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也會影響「軀體神經」,造成肩頸緊繃、頭痛和胸悶。
了解更多「自律神經失調」: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7種行為,關鍵前兆及如何改善?
神經系統有助於人們應對緊急情況,但長期處於高度焦慮的狀態,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二、心理層面
焦慮症常伴隨憂鬱情緒,容易過度解讀事物,導致情緒波動並影響生活。
當過度擔心瑣事,過分關注自己的行為或外貌,害怕他人批評。甚至過度擔憂焦慮症狀的發生,進而加重焦慮。
當負面情緒疊加,引發睡眠障礙和注意力下降,造成危害身、心理健康的惡性循環。
線上自我檢測:如何知道是否有焦慮傾向?簡易焦慮症狀測試
焦慮症種類
焦慮症可分為多種,按照症狀的發展和表現,可分為 7 個種類:
- 廣泛性焦慮症
- 恐懼症
- 強迫症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高功能焦慮症
- 社群焦慮症
- 分離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GA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是種慢性疾病[參考],跟偶爾擔心日常的瑣事不同,患者經常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焦慮。
在日常生活持續過度擔憂,不像其他焦慮症跟特定情境有關。
廣泛性焦慮症較容易發病於 20~30 歲的成年人,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
症狀包括:持續煩躁不安、容易疲倦、注意力難以集中、肌肉緊張以及難以放鬆等,並伴隨失眠、腸胃問題、自律神經失調等身體不適。
此外,患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也容易患有憂鬱症。[參考]
儘管廣泛性焦慮症難以完全治癒,但適當的治療能有效緩解症狀。
恐懼症
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東西,例如:怕黑、昆蟲、懼高等等。
如果不常遇到這些刺激,並不影響生活品質;當情況嚴重時,就會形成恐懼症。
恐懼症 ( Phobias ) 患者對特定事物產生強烈懼怕,可能只是聯想到該事物,也會引起症狀。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害怕的事物或情況,分為以下 3 個類別[參考]:
- 特定恐懼症
患者會對特定的事物產生恐懼,例如:動物、小丑、打雷。通常在兒童時期出現,僅持續一段時間。可能跟家族遺傳、生活習慣有關。 - 廣場恐懼症
患者會害怕待在無法離開的公共場合,例如:電影院、擁擠的商店、大眾交通工具等等,嚴重時可能會導致無法外出,並可能併發恐慌症。 - 社交恐懼症
患者會避免參加社交活動、避免與人接觸。跟朋友聊天、在餐廳吃飯,都可能會感到恐懼,可能會嚴重影響人際關係。
線上自我檢測:如何分辨社恐還是內向?透過社恐測試發現真實的你
強迫症
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屬於焦慮症的一種,讓人產生「強迫想法」,導致執行無意義的重複行為。
強迫症容易出現在青少年及成年早期,也容易併發焦慮症、憂鬱症等身心症狀。
根據估計,患有強迫症的機率大約是 2~3%,且男女罹患的比例相當。
強迫症可以分為「強迫想法」和「強迫行為」2 類:
「強迫想法」會出現反覆且持續的想法,使人產生焦慮、恐懼或厭惡等情緒。
例如:重複疑慮/回憶,擔心某些事情不完整、順序、對稱性,或是害怕遺失或丟棄重要的東西等。
因此大多數強迫症患者會透過行為來緩解強迫想法的痛苦。
「強迫行為」是為了回應強迫想法,而被迫執行的重複行為或精神行為。
例如:反覆檢查、清潔和洗滌,計數、過度偏好或避免某些數字,或是以特定方式排序或安排事物等行為。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也提出一套標準[參考],只要符合以下特質,就要小心自己是不是患有強迫症:
- 有強迫想法、強迫行為或兩者兼具。
- 每天花費在重複且無意義行為的時間超過一小時。
- 這些過程是痛苦的,並且會影響日常生活。
- 這些症狀是自發性的,而非其他因素所導致。
- 這些症狀不能用其他心理健康狀況來解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曾經歷過或目睹重大或創傷事件,例如:天災、重大意外、戰爭,或暴力霸凌等[參考]。
並產生與該事件相關的強烈、不安的想法和感受,並且可能會對相關事物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及反應。
大多在創傷後 3 個月內出現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可能併發憂鬱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經常出現生理上的病徵,例如:血壓和心率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緊張、噁心和腹瀉等症狀。
或是因為身心受創而導致情緒敏感,變的容易受驚嚇、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感到緊張、難以入睡等。
患者有時會經歷「閃回(flashback)」,反覆在腦中重現或夢見創傷的情景。
患者可能會避開談論相關話題,甚至會失去對創傷事件的記憶,避免二度傷害。或是否認創傷、對感情麻木、失去興趣、遠離朋友、孤立自己等情況。
線上自我檢測: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易 PTSD 測試
高功能焦慮症
高功能焦慮症(High Functioning Anxiety)患者的表面上看似成功、表現出色,但時常被焦慮、壓力和自我懷疑所困擾。
傾向追求完美、害怕失敗、在意他人的評價,當努力滿足他人期待,卻常忽視自己的需求。
此種焦慮症狀多見於「內向性格者」,即使已經取得成就,仍被恐懼所困,不斷檢討自己,難以放鬆。
典型的表現包括對失敗的極端恐懼、無法放下工作、過度思考,以及習慣性地咬指甲或擺弄頭髮。
高功能焦慮者往往會隱藏自己的焦慮,導致必須承受極大的內在壓力。他人難以察覺,但深遠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
社群焦慮症
社群媒體改變了人們的互動方式,也導致一種新型的焦慮症:社群焦慮症(Social Media Anxiety Disorder)。
根據《Digital 2024:TAIWAN》的最新資料,台灣人最常被使用的社群為 LINE(90.9%)、Facebook(85.1%)、Instagram(68.1%)。
過度沉迷於社群媒體,容易引發與他人的比較、過度尋求他人的認同。無法即時獲取最新資訊時,而引發壓力和焦慮。
研究顯示:成癮地使用社群媒體,不僅會影響情緒和自尊心,甚至導致社交退縮、孤獨感和情感困擾。[參考]
也會導致眼睛疲勞、頸部疼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問題。
擺脫社群焦慮,可以從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關閉訊息通知、分配每天的使用時間等等。
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的患者離開親密對象時,會產生過度的焦慮。
不僅在生理上表現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更會在心理上引發害怕、不安和無力感。
這種情況通常在兒童時期出現,成年後可能出現社會適應、人格障礙等問題。經歷重大壓力事件的成年人也可能患有分離焦慮症。
造成分離焦慮症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安全感和依附感的童年經歷,例如:父母長期爭吵、家中有人驟逝或父母過度苛求。
此外,父母及親人的過度保護、溺愛,也可能導致在成年後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
關於焦慮症的迷思
自律神經失調 ≠ 焦慮症
雖然,焦慮症可能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但兩者的成因並不完全相同。
- 自律神經失調:長期壓力、不規則作息、身體過勞
- 焦慮症:遺傳因素、環境壓力、心理創傷或情感困擾
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
可能先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若這些身體不適感未能得到改善,可能會引發焦慮症狀,形成惡性循環。
同樣的,焦慮情緒也可能加劇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焦慮症患者的情緒通常波動較大,更容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焦慮症?可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和診斷。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網站資料
-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文獻資料
- datareportal – 網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