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以為記憶力變差、個性改變只是正常老化,
其實,這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
失智症並不是「變老就會得」,而是腦部功能逐漸退化的結果,會影響記憶、判斷、行為,甚至日常生活。
本文將解析失智症前兆,幫助及早察覺,並了解造成失智的原因,降低發病風險。
失智症前兆
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因人而異。
常見的包括記憶力變差、容易混淆、專注力下降,及個性或行為的改變。
有些症狀可能很輕微,容易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早期症狀:
記憶力變差 | 容易忘記事情,特別是最近發生的事情,經常重複問相同的問題,或依賴筆記和提醒工具。偶爾忘記人名或約定但後來想起,屬於一般老化。 |
溝通困難 | 說話時找不到適當詞彙,或難以理解並跟上對話內容。 |
情緒變化 | 可能出現憂鬱、焦慮、害怕,或容易發脾氣;也可能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變得冷漠。 |
日常活動變困難 | 無法按照食譜步驟做菜,或難以處理財務等原本熟悉的事務。 |
容易混淆 | 可能認不出熟悉的人、忘記日期或時間,甚至不確定自己身處何處。 |
難以理解對話 | 聽不懂談話內容,跟不上電視劇情,容易迷失在對話中。 |
方向感變差 | 容易迷路,無法辨識熟悉的地方,或無法按照指示前往目的地。[參考] |
重複行為 | 經常重複做相同的事情或問相同的問題。 |
抗拒改變 | 依賴固定的生活習慣,對新的經驗感到害怕或抗拒。 |
失去興趣與動力 | 對原本喜愛的活動失去熱情,減少與家人朋友互動。 |
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嗎?
雖然失智症主要影響年長者,但它並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許多老年人一生都不會患上失智症。
正常老化可能包括肌肉和骨骼變弱、血管僵硬及一些與年齡相關的記憶變化。
例如:偶爾遺失車鑰匙、短暫想不起某個詞語、忘記熟人名字、最近事件等。
然而,多年累積的知識和經驗、舊回憶和語言能力都會保持完整。
立即測驗「失智症量表」:失智症量表|失智症自我檢測、10種初期症狀

失智症原因
失智症是因為腦細胞受損,導致無法正常傳遞訊息,影響記憶、思考和行為。
這種損害可能來自疾病或傷害,讓大腦功能逐漸退化。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並不是特定的疾病。
是一個泛指記憶、思維或決策能力受損並干擾日常活動的狀況。
阿茲海默氏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參考]
根據估計[參考],2014 年有大約 500 萬名年滿 65 歲的成年人患有失智症,預計到 2060 年這一數字將接近 1400 萬人。
類型 | 原因 | 症狀 |
---|---|---|
阿茲海默症 | β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異常累積,導致腦細胞受損 | 早期難以記住最近事件,晚期出現行走、說話困難,個性改變 |
血管性失智症 | 由中風或血管阻塞引起,導致大腦缺氧,損害神經細胞 | 記憶與判斷能力下降,症狀取決於受影響的腦區,可能因小中風加劇 |
額顳葉失智症 | 45~65 歲較常見,異常蛋白累積破壞額葉與顳葉 | 影響行為、情緒、語言能力,如:發表冒犯言論或忽視責任 |
路易氏體失智症 | 由異常蛋白沉積引起,影響神經傳導 | 除記憶喪失外,還可能有運動協調障礙、視覺幻覺、警覺度變化 |
混合型失智症 | 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出現,常見組合為阿茲海默症合併血管性失智症 | 症狀重疊,疾病進展較快,80 歲以上長輩更常見 |
可逆性失智症 | 可能由感染、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藥物副作用、腦部腫瘤或出血引起 | 具可逆性,應及早檢查病因,調整藥物、補充營養或治療內分泌問題 |
如何預防失智症?
雖然無法完全預防失智症,但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管理某些風險因素,可以降低罹患的機率。
以下是 9 種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
一、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如:快走、騎腳踏車、跳舞、瑜珈、健行等,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降低失智風險。
二、多吃有益大腦的食物
多吃富含 Omega-3 的魚類、抗氧化蔬果(如:藍莓、菠菜、番茄)能保護大腦。
堅果與種子(如:核桃、亞麻籽)、健康油脂可維持神經功能。
補充B群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綠茶與黑巧克力含多酚,幫助記憶與專注力。

三、保持大腦活躍
參與有挑戰性的心智活動,如:閱讀、學習新技能、玩益智遊戲、寫作、參加文化活動等,可減少認知退化的風險。
四、維持社交互動
經常與家人朋友聯繫,參與社交活動,幫助降低孤獨感與失智風險。
五、管理血管健康
控制高血壓、膽固醇和糖尿病,避免動脈硬化或血管堵塞,降低與失智相關的血管性風險。
六、戒菸與適量飲酒
吸菸會加速腦部老化,過量飲酒則可能導致腦部損傷。
建議戒菸,並將飲酒量控制在適量範圍內。

七、預防頭部受傷
隨著年齡增長,跌倒可能導致腦部創傷,提高失智風險。
透過平衡與協調運動(太極、瑜珈)增強穩定度,可降低跌倒風險。
八、確保充足睡眠
睡眠品質差可能影響大腦自我修復與記憶整合。
建議每天睡滿 7~9 小時,養成固定的睡眠習慣[參考]。
九、減少壓力
長期壓力會增加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影響大腦健康。
透過冥想、深呼吸、散步、聽音樂等方式放鬆,有助於降低壓力與焦慮感。

如何照顧失智者?
失智症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並非突然產生。
大腦由無數的神經元和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協調各種複雜的功能,在健康時可以有效支持日常生活所需。
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外在因素可能導致大腦功能受損,使認知能力下降。
大腦的認知功能通常在 40~50 歲時開始退化,如不加以重視和保養,這種退化會逐漸加重。
照顧失智症患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應重視以下 4 個部分:
協助日常生活
幫助患者如廁、進食、飲水,並鼓勵適度活動,降低營養不良、跌倒的風險。
調整環境
擺放熟悉的物品,維持固定作息,幫助患者適應。
使用大字鐘、日曆和清楚的指示牌(如:廁所標示),並確保通道暢通避免跌倒。

應對行為與心理症狀
- 安撫情緒:當患者感到困惑或焦慮時,給予安全感與安慰。
- 維持規律作息:固定的日常安排能減少不安與混亂。
- 轉移注意力:當患者出現焦躁或執著行為時,可透過轉移話題來安撫情緒。
- 降低刺激:減少過多評估或人員更換,減輕壓力。
- 改善黃昏症狀:在傍晚建立固定的舒緩活動,調整燈光與噪音,減少患者的不安。
提升情緒與生活品質
- 多傾聽、多回應,並關注患者的非語言表達。
- 安排愉快活動,與孫子相聚、看電影、烹飪等,讓患者感到快樂與被重視。
- 提供安靜空間,當患者感到過度刺激時,讓他們有機會獨處與放鬆。
- 英國國民保健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