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你建立自覺的身心健康風格,認識我們 ⇀

睡太久頭痛怎麼辦?睡太多的3大壞處與迷思!

睡太久

你是否也曾因為睡太久而感到不舒服?

長期睡超過 9 小時是一種身體警訊,有不少疾病都可能跟「睡太久」有關。

以下將帶你一起深入了解睡太久的壞處,與破解常見的錯誤迷思。

如何算是睡太多?

一般成年人的每日建議睡眠時長約為 7~9 小時。

如果長期每天睡超過 9 小時,就算是「睡太多」。[參考]

不過,每個族群的睡眠時間略有差異,且睡得「剛好又高品質」,其實也不容易做到。[參考]

從圖片中可以發現隨著年紀增長,睡眠模式也會慢慢改變。[參考]

成人的總睡眠時間平均每 10 年會減少約 10~12 分鐘。

在 60 歲之後,總睡眠時間逐漸穩定,但此時深層睡眠(N3/SWS)會明顯下降。

因此,即使老年人睡得「夠久」,但睡得不夠「深」,睡眠品質不佳。

了解更多「睡眠時間」:晚上睡不飽?計算睡眠週期、睡眠時間表教你遠離白天想睡覺!

睡太久會怎麼樣?

當睡眠時間太長,可能會造成以下 4 種壞處:

  1. 頭痛或偏頭痛
  2. 腰酸背痛
  3. 血液循環變差
  4. 情緒低落、焦躁

一、頭痛或偏頭痛

睡太久引發頭痛、偏頭痛的情況尤為常見。

長時間未進食會讓「血糖下降」,影響到腦部供應,誘發頭痛。

此外,長期未補充水分,「輕微脫水」會使腦部血管收縮或擴張,進而引發疼痛。

二、腰痠背痛

臥床時間過長或睡姿不良,會使肌肉維持同一姿勢過久。

因此易造成肌肉僵硬、脊椎壓力大,導致腰痠背痛。

三、血液循環變差

久躺不動可能使血液流速變慢,導致末梢循環不良,引發手腳麻痺、腫脹等不適感。

時間久了,這樣的情形甚至可能影響靜脈健康。

四、情緒低落、焦躁

過度睡眠會干擾大腦的生理節律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進而影響情緒穩定性。

血清素被稱為「快樂荷爾蒙」,在調節情緒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

在睡眠過程中,血清素的分泌會隨著不同的睡眠階段而波動。

睡眠時間太長,可能導致生理時鐘失調,干擾血清素的正常運作。

了解更多「血清素」:血清素是什麼?3個血清素不足的原因,又該如何增加?

睡太久不是原因,而是結果

網路上曾流傳「睡太多會提高死亡率」的說法,並以下方圖表(睡眠時間 vs 死亡風險)佐證。[參考]

然而,這是一種常見但被誤解的觀念。

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研究證據,顯示「睡太久」會直接導致嚴重的疾病。

雖然死亡率跟睡眠時間有關聯性,但是,睡太久往往反映出潛在健康問題,而非造成疾病的主因。

睡眠時間突然變長

因此,我們更應該留意當睡眠時間突然增加時,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2021 年一項基因研究分析 1527 種健康特徵,推測有 84 種疾病會影響睡眠時間,導致睡眠時間突然變長或縮短。[參考]

例如:「憂鬱症患者」經常伴隨嗜睡症狀,且增加代謝相關疾病風險;「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不穩而容易嗜睡。

了解更多「嗜睡症」:如何檢測自己的睡眠品質?線上「嗜睡症測驗」

憂鬱會導致嗜睡,嗜睡也可能加劇憂鬱。

睡眠時間過長原因?

因此,如果覺得自己可能睡太久,應該深入查明是不是有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以下是 3 個與睡太久密切相關的健康問題:

一、心血管與代謝疾病

每天睡超過 9 小時的人,罹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明顯上升。

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 26%、冠心病增加 25%、中風風險更高達 46%,而肥胖機率也上升約 8%。

這些健康風險往往與代謝異常、胰島素阻抗或身體活動量不足等因素有關。

代謝問題不僅會使人覺得疲倦、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二、認知功能退化

高齡女性每晚睡超過 8 小時,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每天睡 7 小時的人高出約 35%。

大腦功能退化或慢性發炎會拉長睡眠時間,同時影響情緒、記憶與認知能力。

三、免疫系統失調

當免疫功能下降時,會更容易感到疲倦,我們的身體會自動延長睡眠時間,作為補償機制。

每晚睡超過 9 小時的人,感染感冒等疾病的風險比正常睡眠者高出約 44%。

過長的睡眠不一定是身體健康的表現,反而可能是免疫力低下或潛在疾病的警訊。

過長的睡眠常常是身體的警訊。

睡很久仍覺得疲倦?

許多人即使睡眠時間充足,起床後仍感到疲倦,這通常代表睡眠品質出了問題。

常見原因包括:

  1. 胃食道逆流症
  2. 不寧腿症候群
  3. 晝夜節律失調
  4. 睡眠障礙,如:呼吸中止、淺眠、多夢
  5. 慢性疾病,如:憂鬱症

上述狀況都會導致睡眠品質下降,即便睡得久,仍然覺得疲憊,甚至導致過度睡眠。

若你出現這些狀況,適時尋求專業協助也是愛護自己的方式。

如何改善過度睡眠?

若你經常覺得自己睡得太久,甚至每天超過 9 小時仍感疲倦,這可能不只是單純「愛睡覺」,而是身體或心理健康出現警訊。

想要調整睡眠狀態,可以從以下 5 點做起:

一、固定作息

每天儘量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起床,假日也盡量維持相同作息,避免讓生理時鐘混亂。

穩定的作息有助於調整生理時鐘,改善睡眠品質,避免「睡過頭」。

二、白天多接觸自然光

白天曬太陽,特別是早晨時段,有助於調節褪黑激素的分泌,晚上也會比較容易入睡。

建議每天至少曬太陽 20~30 分鐘,特別對於室內久坐者或年長者尤其重要。

三、控制午睡時間

午睡雖有助於恢復精力,但時間不宜過長。建議控制在 20~30 分鐘內。

此外,午休最好安排在午後早段,例如:1 點至 3 點

過長或過晚的午睡容易干擾晚上的睡眠,造成惡性循環。

四、注意身心狀況

若長期睡太多、白天仍常感疲倦,伴隨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可能與憂鬱症或其他慢性疾病有關。

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不要忽視潛在問題。

五、處理睡眠問題

若有打鼾、夜間頻醒、白天嗜睡等情況,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或其他睡眠障礙的表現。

這些問題會影響深層睡眠,即使睡很久也無法真正休息。

若有相關困擾,也可以考慮諮詢醫師或睡眠專科,找到適合的調整方法

如果長期每天睡超過9小時,應提高警覺。
  • 美國睡眠基金會 – 網站資料
  • 美國衛生研究院 – 文獻資料
陳伯彥 食品技師作者:陳伯彥 食品技師
畢業於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領有國家高考食品技師、經濟部保健食品工程師、經濟部食品品保工程師等證書。專長為保健食品研發、食品安全與食品及藥物相關法規。 深入認識作者群 ⇀

很開心你閱讀到最後,如果覺得我們的內容有所幫助,歡迎分享給好友,或加入社群,與更多人一同交流、成長,建立專屬的身心健康風格。 立即加入我們 ⇀

加入社群討論:
色胺酸食物色胺酸食物
加入好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