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你建立自覺的身心健康風格,認識我們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什麼?症狀測驗、治療及愛情中的人質情結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你有沒有在電視上看過家暴者的妻子為他辯護?

你是否沉淪在非常不健康的感情中卻無法自拔?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一種心理現象。

本文將帶您了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什麼、症狀測驗,以及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什麼?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稱人質情結、人質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

是指受害者在面對暴力、威脅或虐待,卻對加害者產生情感、依賴。

通常發生在加害者同時扮演照顧者角色的時候。

受害者需要依賴加害者來獲得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如:食物、保護或情感支持)時,誤以為是關心或愛。

為了合理化虐待,受害者可能會開始自我辯解或自責。認為自己若做得更好,就不會這樣被對待。

受害者會開始迎合加害者的需求,期望獲得對方的認可,也能減少自己遭受傷害的機會。

受害者會因為加害者施予的一些小幫助當作恩惠。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命名由來

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 1973 年 8 月,當時瑞典斯德哥爾摩發生了一起銀行劫持事件。

事件中,劫匪持續六天拘禁了人質,期間他們建立了情感聯繫。

事件結束後,這些人質竟然覺得劫匪對他們不錯,甚至為劫匪辯護,對他們表示同情。

其中一名人質向當時瑞典首相通話時,甚至表示自己完全信任綁匪,並擔心在警方突襲時劫匪會受傷。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症狀測驗

根據心理學研究,情感上容易受感動的人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更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若是您對自己的處境有疑慮,可以進一步依以下症狀進行測驗,進而尋求幫助。

受害者通常會有一些症狀:

  1. 對加害者產生好感或依賴。
  2. 同情加害者,甚至為他辯護。
  3. 拒絕外界的幫助,無法離開、逃脫與加害者的關係。
  4. 將暴力、威脅或虐待視為正常。
  5. 將加害者偶爾的善待解釋為真誠關懷。

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不只出現在典型綁架案件中,也可能會出現在以下情況:

  • 家庭暴力
  • 性侵害
  • 邪教組織
受害者與外界隔離,認為自己孤立無援。

愛情中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情感虐待常常比肉體虐待更加難以察覺,卻能同樣深刻地影響受害者的心理和情感狀態。

因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僅是肉體傷害所引起的,它同樣可以由長期的精神或情感虐待引發。

通常因為受害者在關係中經歷心理或身體上的虐待、操控,且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逐漸將負面行為合理化。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情況,涉及愛情或情感關係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 家庭暴力
  2. 感情操控
  3. 情緒勒索
  4. 崇拜式虐待

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表現:

1. 情感依賴與理想化加害者

受害者會將加害者的好與壞行為混淆,將偶爾善待看作是愛的表現。

還可能認為虐待或冷暴力是出於愛或關心,甚至會試圖為加害者的行為辯護。

2. 過度迎合加害者需求

受害者可能會極度迎合加害者的需求或期望,希望獲得對方的認可或避免對方的不滿或虐待。

此外,他們可能會犧牲自己的需求、情感和界限,只為了保有這段關係。

3. 自責與罪疚感

受害者常會認為自己是錯的,甚至將自己受到虐待的責任歸咎於自己。

4. 情感混亂

在關係中,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間的情感波動可能非常大。

加害者對受害者可能有時展現出親密與關懷,但接著又施加虐待或操控。

這使得受害者處於情感混亂和不穩定的狀態。

施虐者會操控、洗腦加害者,導致他們內心矛盾。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治療

治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通常需要綜合的療法,具體計畫會根據個案的情況而有所不同。

一、心理治療(心理諮商)

  •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透過改變負面思維,改善患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幫助建立健康的行為模式。
  • 創傷治療:幫助個案處理及應對創傷的經歷。

二、支持性治療

  • 幫助個案與家人、朋友建立聯繫,增強社交支持。
  • 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個案能夠自由表達和處理情感。

三、教育及意識提升

  • 教育受害者及其家人瞭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機制及影響。
  • 幫助他們了解受害者感情反應的根源。

四、藥物治療

  • 如果受害者有其他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可能需要藥物來緩解症狀。

注意:藥物治療通常需要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五、建立安全感

  • 確保受害者在身體和情感上都安全,減少再創傷的風險。
身邊的人需要真正理解受害者並給與他支持。
血清素幫幫忙作者:血清素幫幫忙
由食品技師、藥師、心理師組成,集結各專業領域,撰寫心理保健知識文章。專為生活壓力大、高焦慮的現代人,創建出高品質的內容網站。 深入認識作者群 ⇀

很開心你閱讀到最後,如果覺得我們的內容有所幫助,歡迎分享給好友,或加入社群,與更多人一同交流、成長,建立專屬的身心健康風格。 立即加入我們 ⇀

主題文章:
加入社群討論:
色胺酸食物 色胺酸食物
加入好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