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請他站起來,對著自己原先坐的位置,大聲說出那些時常在心中自責的話語。
他指著自己原先的位置,齜牙裂嘴的罵,然而罵到一半,眼淚卻突然掉了下來。
我問他:「發生什麼事了?」
他說:「剛剛我突然想起來,小時候因為媽媽上班不在家,放學後我總是要先去課後照顧班,而那裏的老師,就是這樣罵我的……」
若將「完形」二字以白話文來說明,就是當我們有一個需求的時候,我們會做一些事情來滿足他,但當未能被馬上滿足的時候,此需求就會常常跳出來干擾我們。就好比當我們肚子餓了,我們會想找東西吃。
但當現在正在上班、午餐時間還沒到,我們只好忍著肚子餓繼續工作。但這個肚子餓的感覺卻會持續的干擾你處理公事,讓你無法專心,直到你吃飽飯為止。
生命歷程時常也是這樣,當我們曾經有一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例如感覺到安全、被愛、被肯定……這些感受常會時不時地跳出來提醒我們,「嘿,你感覺得到我對不對?我還在這裡,在等著你什麼時候回頭來照顧我……」就好像我們心中住了一個孩子一樣,他只是想要一些簡單的東西。
也許他只是想要一句安撫、一個擁抱,只是長大後的我們,好像都那麼習慣性地忽略他。時間久了,早已忘記他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甚至是用指責的方式要他停止哭鬧。
於是這個未被滿足的需求,就會常常在每個重要的生命片刻,將我們卡住。
所以,完形治療的創始人perls說:「完形治療是一種對生命的探險,藉由人的自我覺察能力,傾聽內心直覺本真的聲音,並且重新找回真實自我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回頭聽聽那個心中的孩子想要什麼的時刻,透過現場的體驗觸碰自己的內心,好好的重視並回應他。
同時,打開覺察也代表我們可以更清明的看見自己的狀況,在遇到難關的當下,我們可以將局勢看的更清楚,作出有智慧的選擇。而最後,我們也為我們自己作的選擇而負起責任。
完形治療的目標並不是要「治療」你,而是要讓你更能認識自己,並給你一盒裝滿工具的工具箱,尤其是自我支持的工具。我們強調,責任和自由是一體兩面,
當我們能夠透過覺察與選擇,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我們也就能夠擁有真正的自由,心靈的自由。
他說了好多好多小時候被老師痛罵的回憶。
於是我問他:「如果今天站在這裡的你就是那個老師,你面對眼前這個才一年級、不小心忘記帶作業、已經很慌張不安的孩子,你會想跟他說什麼呢?」
他含著眼淚說:「其實我只想抱抱他,然後跟他說,沒關係的……」
於是在那天的諮商室裡,我請長大後的他,好好的擁抱了小時候的自己。
本文章經 蕭涵君心理師授權本網站使用,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知心心理諮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