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個性包括慣性討好、難以說「不」、過度在乎他人感受嗎?
討好型人格常常犧牲自己的需求、感受,以換取他人的喜歡、肯定或避免衝突。
討好型人格的特徵通常與童年經驗、依附關係不安全、或創傷有關。
以下簡單 20 個問題,幫您測試是否有討好型人格的可能。
討好型人格測驗
關於此討好型人格測驗
此測驗包含20個問題,為 Psychology Today 的線上自我測試。
該測驗參考了多個心理學量表,包括:
- Marlowe-Crowne 社會期望量表(MC-SDS)
- 路瑟斯自我肯定量表(RAS)
- 五大人格量表。
此測試適合任何可能有討好他人困擾、想了解自己生活態度的成年人,並非診斷工具。
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指的是一種過度迎合他人期望的行為模式與心理傾向。
他們希望被接納與喜愛,所以常常會把別人的需要、感受擺在自己前面,甚至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和感情。
心理學家指出,討好別人其實是一種適應社會期待的方法[參考]。
若長期這樣做,會感到很累、失去自我,還可能影響到自身的人際關係。

討好型人格特徵
以下是一些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
避免說「不」
討好型人格常常很難拒絕別人,就算自己其實不願意,也會答應下來。
他們害怕被認為自私、冷漠,或者擔心拒絕會讓對方不開心,甚至生氣。
因此,即使內心覺得勉強,也寧願委屈自己。
犧牲自己的時間與需求
討好型人格常會把自己的事情往後擺,只為了幫別人一把。
他們可能會推掉原本安排好的計畫,甚至放棄自己的需求,只為了滿足他人。
久而久之,會覺得自己被掏空,卻又不好意思表達不滿。
替別人的情緒負責
如果別人情緒不好,討好型人格的人會很自然地認為是自己的錯。
他們會試圖去「修復」他人的情緒,卻忽略了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隱藏真實感受
討好型人格不太敢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說出來,因為擔心引發衝突或讓別人失望。
久了以後,就算真的感到不舒服,也會裝作沒事,甚至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麼。

失去界限感
討好型人格的人不太知道怎麼設立「界限」。
如: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他們也會覺得「不好拒絕」。
這樣的習慣讓他們容易被利用,或是在關係裡處於不平等的位置。
對批評十分敏感
即使是一點點批評,他們也可能會放在心上很久。
他們容易把別人的意見視為對自己價值的否定,因此特別在意他人怎麼看自己。
這種高敏感度常讓他們活得小心翼翼、壓力很大。
了解更多「高敏感人」:總是想太多?高敏感族群 14 種特徵及相處之道

討好型人格童年
許多心理研究認為,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與童年經驗密切相關。
在童年中學來的應對方式,即使在成年後,也會深深影響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怎麼與人相處。
一、過度批評或情感忽略的家長
兒童期若是經歷過苛刻的教養、情感忽略或過度批評,便可能學習以討好他人作為獲得愛與安全感的方式。[參考]
如:只要我乖、我聽話、我滿足別人的期待,才會被愛、才是安全的。
於是,「討好」變成他的一種生存策略,是他在那個環境中保護自己、爭取情感連結的方式。
二、缺乏安全感的家庭
依附理論指出,缺乏安全依附的孩童容易發展出討好型行為,以維繫親密關係並避免被拋棄[參考]。
也就是說,他無法確定父母是不是穩定、可靠的依靠。
為了保住關係,他可能會變得特別懂事、壓抑自己,努力讓別人開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討好的行為習慣。
三、孩子承擔不屬於自己的情緒責任
家庭中若存在情感責任錯位,兒童可能被迫承擔成人情緒,形成過度自我犧牲的習慣。
這指的是,原本應該由大人來照顧孩子情緒的關係,被顛倒過來了。
孩子反而要去照顧父母的情緒。
如:爸媽情緒不穩,他就得扮演安撫者;家裡常吵架,他就自動當起調解人。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變得過度有責任感,甚至對他人情緒「上癮」,總覺得自己要負責別人的感受,否則就是自己的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