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你建立自覺的身心健康風格,認識我們 ⇀

總是吃力不討好?討好型人格測驗及討好型人格特徵、童年解析

討好型人格測驗

你的個性包括慣性討好、難以說「不」、過度在乎他人感受嗎?

討好型人格常常犧牲自己的需求、感受,以換取他人的喜歡、肯定或避免衝突。

討好型人格的特徵通常與童年經驗、依附關係不安全、或創傷有關。

以下簡單 20 個問題,幫您測試是否有討好型人格的可能。

討好型人格測驗

根據成年後的狀態,回覆以下 20 個問題(約需 3 分鐘):

1. 
我總覺得自己要做到讓別人滿意。

2. 
我會為了和平相處而贊同別人的看法,即使我內心並不認同。

3. 
我很難對別人說「不」。

4. 
我常常因為怕別人不開心,而不敢說出自己的意見。

5. 
我不害怕做出可能讓別人不開心的決定。

6. 
我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7. 
即使事情不是我的錯,我還是會道歉。

8. 
我覺得讓身邊的人快樂是我的責任。

9. 
我想獲得他人的認可。

10. 
即使心裡不太舒服,我也會順從大多數人的做法。

11. 
我努力避免讓任何人不認同我。

12. 
為自己發聲對我來說可能很困難。

13. 
我需要他人的認可。

14. 
為了讓別人開心,我常常願意讓步。

15. 
我很少因為怕別人不喜歡而隱藏自己的感受。

16. 
我常常在別人沒求助的情況下,主動伸出援手。

17. 
如果有人因我做的決定而不高興,我會感到很難過。

18. 
我寧願避免爭吵,也不想讓人不喜歡我。

19. 
我經常尋求他人的安慰。

20. 
我很少承擔不屬於我的責任。

關於此討好型人格測驗

此測驗包含20個問題,為 Psychology Today 的線上自我測試。

該測驗參考了多個心理學量表,包括:

  • Marlowe-Crowne 社會期望量表(MC-SDS)
  • 路瑟斯自我肯定量表(RAS)
  • 五大人格量表。

此測試適合任何可能有討好他人困擾、想了解自己生活態度的成年人,並非診斷工具。

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指的是一種過度迎合他人期望的行為模式與心理傾向。

他們希望被接納與喜愛,所以常常會把別人的需要、感受擺在自己前面,甚至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和感情。

心理學家指出,討好別人其實是一種適應社會期待的方法[參考]

若長期這樣做,會感到很累、失去自我,還可能影響到自身的人際關係。

過度的討好也會導致自己疲乏。

討好型人格特徵

以下是一些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

避免說「不」

討好型人格常常很難拒絕別人,就算自己其實不願意,也會答應下來。

他們害怕被認為自私、冷漠,或者擔心拒絕會讓對方不開心,甚至生氣。

因此,即使內心覺得勉強,也寧願委屈自己。

犧牲自己的時間與需求

討好型人格常會把自己的事情往後擺,只為了幫別人一把。

他們可能會推掉原本安排好的計畫,甚至放棄自己的需求,只為了滿足他人。

久而久之,會覺得自己被掏空,卻又不好意思表達不滿。

替別人的情緒負責

如果別人情緒不好,討好型人格的人會很自然地認為是自己的錯。

他們會試圖去「修復」他人的情緒,卻忽略了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隱藏真實感受

討好型人格不太敢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說出來,因為擔心引發衝突或讓別人失望。

久了以後,就算真的感到不舒服,也會裝作沒事,甚至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麼。

討好型人格容易被他人牽著走。

失去界限感

討好型人格的人不太知道怎麼設立「界限」。

如: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他們也會覺得「不好拒絕」。

這樣的習慣讓他們容易被利用,或是在關係裡處於不平等的位置。

對批評十分敏感

即使是一點點批評,他們也可能會放在心上很久。

他們容易把別人的意見視為對自己價值的否定,因此特別在意他人怎麼看自己。

這種高敏感度常讓他們活得小心翼翼、壓力很大。

了解更多「高敏感人」:總是想太多?高敏感族群 14 種特徵及相處之道

過度的討好容易失去自我價值認同。

討好型人格童年

許多心理研究認為,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與童年經驗密切相關。

在童年中學來的應對方式,即使在成年後,也會深深影響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怎麼與人相處。

一、過度批評或情感忽略的家長

兒童期若是經歷過苛刻的教養、情感忽略或過度批評,便可能學習以討好他人作為獲得愛與安全感的方式。[參考]

如:只要我乖、我聽話、我滿足別人的期待,才會被愛、才是安全的。

於是,「討好」變成他的一種生存策略,是他在那個環境中保護自己、爭取情感連結的方式。

二、缺乏安全感的家庭

依附理論指出,缺乏安全依附的孩童容易發展出討好型行為,以維繫親密關係並避免被拋棄[參考]

也就是說,他無法確定父母是不是穩定、可靠的依靠。

為了保住關係,他可能會變得特別懂事、壓抑自己,努力讓別人開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討好的行為習慣。

三、孩子承擔不屬於自己的情緒責任

家庭中若存在情感責任錯位,兒童可能被迫承擔成人情緒,形成過度自我犧牲的習慣。

這指的是,原本應該由大人來照顧孩子情緒的關係,被顛倒過來了。

孩子反而要去照顧父母的情緒。

如:爸媽情緒不穩,他就得扮演安撫者;家裡常吵架,他就自動當起調解人。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變得過度有責任感,甚至對他人情緒「上癮」,總覺得自己要負責別人的感受,否則就是自己的錯。

良好的親子關係、教育可以導正討過度討好行為。

更多心理健康測試

嗜睡症測試
如何檢測自己的睡眠品質?線上「嗜睡症測驗」
孤獨感測試
孤獨量表|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人嗎?檢測你的孤獨指數
高敏感測驗
高敏感測驗|高敏感人易憂鬱症?測試(HSP)高敏感指數
心理變態測試
心理變態、反社會人格測驗|解析反社會特質、高功能反社會
血清素幫幫忙作者:血清素幫幫忙
由食品技師、藥師、心理師組成,集結各專業領域,撰寫心理保健知識文章。專為生活壓力大、高焦慮的現代人,創建出高品質的內容網站。 深入認識作者群 ⇀

很開心你閱讀到最後,如果覺得我們的內容有所幫助,歡迎分享給好友,或加入社群,與更多人一同交流、成長,建立專屬的身心健康風格。 立即加入我們 ⇀

主題文章:
加入社群討論:
色胺酸食物色胺酸食物
加入好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