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總是經常忽略了青少年憂鬱症,每當發生悲劇時才頻頻感嘆,但卻已於事無補。
升學、同儕、社會期待,讓許多壓力讓孩子喘不過氣。自己的孩子、晚輩,發現經常憂鬱、焦慮、失眠時,要如何去陪伴他們?而不是「幫倒忙」?
要小心不要踩了以下3種雷!

1. 過度恐懼心理醫生、憂鬱症藥物
雖然不一定已經患有憂鬱症,但是,憂鬱症確實已經是相當普遍的疾病。而且,配合藥物、心理諮詢對憂鬱症治療很有幫助。
不能只因為不了解憂鬱症,就反對孩子就醫、用藥。
孩子正在尋求醫師、心理師的協助時,家長應該多了解孩子的情況,而不是一味地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是否會上癮等問題,甚至阻止她就醫。

2.干涉孩子的交友狀況
社交挫折也是憂鬱症的原因。特別是青少年時期,對同儕、愛情的歸屬感特別敏感。
家長也不能總是約束孩子,過於限制交友與課外活動。
總希望能減少同儕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但是,恣意介入孩子的交友自由,往往讓孩子感到更大的挫折。

3. 強迫孩子進行溝通
家庭之間的溝通,反而惡化了青少年憂鬱症。
父母不能用管教的態度、強迫接受的方式,試圖矯正孩子的行為。
自以為是的關心,往往會造成反效果。沒有建立在同理心上的話語,對孩子而言,恐怕只是數不盡且陳腔濫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