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突然感到天旋地轉、耳朵嗡嗡作響,你可能會擔心自己患上了「梅尼爾氏症」。
眩暈、耳鳴等內耳神經失調症狀,有可能是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
以下將詳細介紹梅尼爾氏症的症狀、原因,和神經失調的關聯。
梅尼爾氏症是什麼?
梅尼爾氏症是一種常見的內耳疾病[1],尚未完全釐清造成的原因。
患者會有嚴重的眩暈、耳鳴、耳朵堵塞的感覺。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失去平衡、跌倒。
梅尼爾氏症較容易發生在 40~60 歲的女性。
據美國國家聾啞及其他溝通障礙研究所(NIDCD)估計,美國目前約有 61.5 萬人被診斷患有梅尼爾氏症,每年新增病例約為 45,500 例。

梅尼爾氏症 3 大症狀
1. 持續 20 分鐘的陣發性眩暈
梅尼爾氏症患者常常會突然感到旋轉性眩暈[2]。
這種感覺可能持續幾小時甚至一整天,沒有任何預警。嚴重的眩暈常伴隨噁心和嘔吐。
2. 耳鳴或耳悶塞感
感受到耳朵內有「鈴聲、轟鳴聲、鳴笛聲、嘶嘶聲」等。
梅尼爾氏症的耳鳴通常是較低頻率的聲音。此外,患者還可能感到耳朵充滿或堵塞的不適感。
3. 時好時壞的聽力損失
梅尼爾氏症會導致聽力時好時壞,這是耳蝸內的感覺細胞(毛狀細胞)缺失或受損所致。
隨著病情進展,大多數患者會遭遇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聽力喪失。
疾病初期,可能只出現其中的一、兩項症狀。
根據 1995 年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的診斷指引,梅尼爾氏症的診斷可分為三類:
- 明確的梅尼爾氏症:同時出現三種症狀,包括眩暈、耳鳴和聽力受損。
- 可能的梅尼爾氏症:有眩暈症狀,並伴隨耳鳴或聽力受損其中之一。
- 疑似梅尼爾氏症:只有眩暈症狀,無其他相關症狀。

梅尼爾氏症發作怎麼辦?
梅尼爾氏症發作時,通常會伴隨劇烈的眩暈、耳鳴、聽力下降,甚至噁心或嘔吐。
5 種緩解方法,幫助減少不適:
1. 保持平靜,避免移動
將身體放平,躺下或坐下,減少頭部晃動,閉上眼睛有助於緩解眩暈感。避免快速轉頭或站起,以免症狀加劇。
2. 選擇安靜的環境
遠離噪音和光線過強的地方,找一個安靜的房間休息。
3. 補充水分
如果出現嘔吐或出汗,可適量喝水,避免脫水。
4. 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
常用藥物包括抗暈眩藥或止吐藥,幫助減輕症狀,但需依照醫囑使用。
5. 尋求醫療協助
如果症狀持續時間過長或影響日常生活,應立即就醫,接受專業診斷和治療。
梅尼爾氏症的原因
梅尼爾氏症的症狀是源自「內耳的內淋巴水腫」。但造成水腫的具體成因,仍然沒有明確答案。
梅尼爾氏症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密切的關聯。
一項 2022 年日本的研究[3],對 129 名梅尼爾氏症患者的自律神經功能進行了分析。
發現:在梅尼爾氏症發作之前,患者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過度活化。
自律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是人體控制無意識功能的系統,包括心跳、血壓、呼吸和消化等。
自律神經失調,就是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被打破。
導致一系列症狀的產生,如:心悸、出汗、頭暈、腸胃不適等。
了解更多「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全身無力、盜汗……哪些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找上你了?
臨床統計顯示,超過 50% 的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會出現偶發性的暈眩,其中一些患者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
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異常亢奮),有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和循環異常。
進而引發內耳的內淋巴水腫,導致梅尼爾氏症的發生。
了解更多「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的 7 大原因,改善方式和關鍵前兆

如何治療及改善?
目前,針對梅尼爾氏症的治療主要集中在緩解症狀上,因為梅尼爾氏症還沒辦法被根治。
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
- 藥物治療:使用抗眩暈藥物和止吐藥物來減輕眩暈和噁心。
- 聽力輔助:使用助聽器來改善聽力損失。
- 耳鳴管理:透過聲音療法和其他療法來減輕耳鳴症狀。
- 前庭康復:透過特定的平衡訓練來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
此外,調適身心、釋放壓力也相當重要。
避免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內耳產生失衡的神經訊息,引發或加重眩暈和耳鳴。
在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期間,只要相關症狀得到妥善控制。
患者的眩暈情況通常也會改善,甚至完全消失。這些治療方法包括:
- 調整生活方式:規律作息、適量運動、避免壓力過大。
- 飲食調整:補充富含 b群食物,幫助維持神經健康,避免高油高鹽、咖啡因和酒精。
- 心理治療:通過心理諮詢和放鬆技術,如:呼吸練習和冥想,減少壓力和焦慮。
- 藥物治療:使用調節自律神經功能的藥物來改善症狀。
檢測自律神經失調:線上 1 分鐘檢測,是否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 美國衛生研究院 NIH 網站資料
- Ishii M, Ishiyama G, Ishiyama A, Kato Y, Mochizuki F, Ito 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set of Ménière’s Disease and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Front Neurol. 2022 Mar 17;13:804777. doi: 10.3389/fneur.2022.804777. PMID: 35370896; PMCID: PMC897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