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你建立自覺的身心健康風格,認識我們 ⇀

總是懷疑自己生重病?慮病症和自律神經失調的關聯

慮病症

你是否總是為了一點點的頭痛、胃痛,忍不住上網搜尋、甚至懷疑自己有病?

這些想法可能讓你無法專心工作、與朋友相聚時也難以放鬆。

如果這種情況聽起來熟悉,那你可能正在經歷所謂的「慮病症」。

以下文章,我們會探討慮病症的成因、症狀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幫助你走出對健康的過度擔憂。

慮病症是什麼?

慮病症(Hypochondriasis),也稱為健康焦慮症、疑病症,是一種心理狀態,指過度擔憂自身健康狀況。[參考]

即使醫生告訴你身體一切正常,還是覺得自己可能罹患嚴重疾病。

患者會把一些輕微的身體不適或正常反應,誤以為是重大疾病的徵兆,如:突然有一點頭痛,就覺得可能是腦瘤的警訊。

這種情況不僅會引發很大的焦慮和恐懼,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

過度擔心自身健康狀況是慮病症典型特徵之一。

慮病症症狀

疑病症的症狀有以下 5 種情形:

  1. 持續擔憂:每次小病小痛都可以讓你懷疑自己是否得了重病,甚至反覆查閱網路上的健康資訊。
  2. 尋求醫療幫助:你會頻繁地去看醫生,要求進行不必要的檢查或測試,甚至在醫生告訴你一切正常後,還是難以放下心中的疑慮。[參考]
  3. 避免行為:因為擔心某些活動會讓健康狀況變得更糟,而開始刻意避免,像是游泳或健身等運動。
  4. 情緒問題:常常感到焦慮、沮喪,心中始終懷著對健康的擔憂[參考],在朋友聚會中也難以放鬆。
  5. 身體症狀:對身體的正常感覺(像是疲勞或小疼痛)過度敏感。

慮病症原因

慮病症的成因通常是多方面的,包括:

  • 家庭因素:如果家庭中有人有焦慮症狀,你可能更容易受到影響。
  • 心理因素:有些人天生對健康問題特別敏感,這種過度焦慮可能源自完美主義或對疾病的恐懼。
  • 社會文化因素:現代社會中,媒體對健康問題的高度關注,經常報導各種疾病,這可能會加重你的焦慮感。
  • 生活經歷:如果曾經歷過重病,或身邊的人經歷過重大健康問題,這可能會讓你對自己的健康過度警覺。

慮病症的相關疾病

慮病症不只是單純的健康焦慮,它常與其他心理健康問題有著深層的連結。

這些問題相互交織,使患者的心理狀態更加複雜,也讓治療過程更加挑戰。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負責調節心跳、血壓等身體功能。

當一個人長期焦慮時,自律神經容易失衡,導致心悸、頭暈等症狀。

這些不適感會被慮病症患者誤解為重大疾病的徵兆,進一步加劇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了解更多「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的 7 大原因,改善方式和關鍵前兆

因慮病症長期焦慮,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發生。

憂鬱症

長期的健康焦慮會讓人覺得無法掌控生活,最終可能演變成憂鬱症。

這兩者經常共存,焦慮的情緒讓人沮喪,喪失對生活的興趣,這可能讓慮病症患者的症狀變得更加複雜。

焦慮症

慮病症本質上是一種焦慮症,兩者在症狀上有許多重疊。

焦慮症患者會對健康過度擔心,發展成對每一個身體不適的過度反應,這也就是慮病症的特徵。

了解更多「焦慮症」:如何走出焦慮症?焦慮症發作與自我治療

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常有反覆檢查或尋求保證的行為,這與慮病症患者不斷尋找醫療診斷或過度檢查有相似之處。

慮病症患者無法放下對健康的疑慮,這種強迫行為加劇了他們的焦慮狀態。

了解更多「強迫症」:【強迫與焦慮】強迫症犯了嗎?症狀、成因一次了解

不斷檢查和求醫,是慮病症和強迫症的相似之處。

如何走出慮病症?

慮病症會好嗎?

疑病症治療可能需要時間,但有很高的機會痊癒。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1. 尋求專業幫助:心理治療,特別是認知行為療法(CBT)[參考],能幫助你改變對健康的負面想法,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狀態。
  2. 增加健康知識:了解正確的健康資訊,能幫助你更理智地面對身體的變化,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3. 放鬆技巧:試試冥想、瑜伽或深呼吸等技巧,這些方法能有效減少焦慮,讓你更放鬆。
  4. 建立支持:與親友分享你的感受,尋求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這會讓你感到不那麼孤單。
  5. 規劃健康檢查:定期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查,而不是過度檢查,這樣能幫助你維持一個理性的健康觀。

通過這些方法,你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焦慮,逐步走出慮病症的困擾,重建對健康的信心,過上更平靜的生活。


  • 《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認識慮病症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uthor.
  • Taylor, S. (2019). Health Anxiety: A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Rachman, S. (2012). “Health Anxiety: A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2(1), 1-10.
  • Nolen-Hoeksema, S. (2014). Abnormal Psychology (6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血清素幫幫忙作者:血清素幫幫忙
由食品技師、藥師、心理師組成,集結各專業領域,撰寫心理保健知識文章。專為生活壓力大、高焦慮的現代人,創建出高品質的內容網站。 深入認識作者群 ⇀

很開心你閱讀到最後,如果覺得我們的內容有所幫助,歡迎分享給好友,或加入社群,與更多人一同交流、成長,建立專屬的身心健康風格。 立即加入我們 ⇀

主題文章:
加入社群討論:
色胺酸食物 色胺酸食物
加入好友
返回頂端